Nacos2.0通过升级通信协议和框架、数据模型的方式将性能提升了约10倍,解决继 Nacos 1.0 发布逐步暴露的性能问题。本文通过压测 Nacos1.0,Nacos1.0升级Nacos2.0过程中,Nacos2.0 进行全面性能对比,直观的展示Nacos2.0所带来的性能提升。
压测准备
环境准备
为了方便Nacos部署升级和展示核心性能指标,我们是从阿里云微服务引擎MSE中购买的一个2核CPU+4G内存的三节点Nacos集群。
压测模型
为了展示不同规模下的系统表现,我们采用逐步增压的方式进行压测,将压力分为3个批次进行逐步启动,并观察每个批次下集群的运行表现。同时会在压力集群之外,再增加一个Dubbo服务的Demo,并使用Jmeter以100TPS的压力不停的调用,以模拟不同压力下,对实际业务调用存在的可能影响。
压测过程中,会在适当的时候对服务端和客户端进行升级;服务端的升级将直接使用MSE提供的一键升级功能,客户端的升级会使用分批次轮流重启的方式进行。
压测过程
Nacos1.X Server + Nacos1.X Client
首先启动第一批施压集群,对MSE Nacos1.2.1进行施压,在6000个Providers的压力下,集群稳定时CPU大约25%,能够稳定保持6000实例。
随后启动第二批施压集群,增加4000个Provider,合集10000个Provider。此时集群峰值CPU已经达到60%,稳定运行时大约在45%左右,集群能够稳定运行。
在前两批的压力下,集群没有出现稳定性问题,所以Dubbo的调用保持正常,没有错误发生。
当第三批施压集群启动之后,压力总计14000个Provider。此时集群先是短暂的注册到13000个实例,之后很快出现实例数下跌,CPU跑满的问题。并且缩小时间范围可以看到,下跌后的实例仍然在小范围抖动。
同时Dubbo的调用出现错误,从Consumer的日志可以看出,是由于服务端无法支撑这个级别的压力,导致Dubbo Provider被摘除,所以调用的时候出现了No provider
的错误。
Nacos2.X Server + Nacos1.X Client
由于服务端升级期间,会进行实例的双写操作,因此在升级过程中服务端存储的实例数会是实际实例值的两倍。根据上述测试结果,需要先将实例数回滚回第一批6000实例之后,或是升级配置扩容机器之后再尝试升级。本文使用回滚压力的方式,先停止后启动的施压集群。让集群恢复正常后再执行升级。
从监控图中可以看出,在停止后两批压力后,集群很快就恢复到了正常,运行稳定,Dubbo调用也恢复正常。之后使用MSE的升级功能,进行升级。升级过程中由于双写的性能损耗,导致CPU有较大的抖动;而且因为双写导致的实例数翻倍,实际上相当于12000实例的极限压力,服务端仍然有一定的抖动,因此导致了些许Dubbo的错误。若是在非极限压力下升级,将不会有此影响。
随着服务端升级完成停止双写,消除了双写带来的性能损耗,CPU使用降低并趋于稳定,同时实例数也不再抖动,Dubbo调用完全恢复;如同1.X服务端一样,分两个批次启动施压集群,对比两个版本间在相同压力下的性能表现。
由于客户端依旧使用的是1.X的客户端,服务端的使用水位依然非常高,在全部压力启动后,CPU几乎达到100%;虽然没有像1.X服务端一样,出现大规模实例下跌,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依旧有少量的实例抖动,说明仅升级Nacos服务端到2.0版本能有一定的改善,但是没有彻底解决性能问题。
Nacos2.X Server + Nacos2.X Client
为了完全释放Nacos2.0的性能,还需要将施压集群的客户端也升级到2.0以上版本。同样将分3个批次进行替换,期间由于Provider进行了重启,服务端有出现实例的下跌再恢复属于正常现象。随着施压集群的升级,可以发现CPU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,最终达到稳定时,CPU由最初的接近100%,降低到20%,集群稳定运行14000个实例。
压测结果
如上所述,我们能够得到2核CPU+4G内存
的三节点集群在不同版本下的性能差异:
服务端版本 | 客户端版本 | 压力规模 | 集群稳定性 | CPU使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Nacos1.X | Nacos1.X | 14000 | 完全不稳定 | 100% |
Nacos2.X(升级中) | Nacos1.X | 6000 | 有一定抖动 | 100% |
Nacos2.X | Nacos1.X | 14000 | 有一定抖动 | 100% |
Nacos2.X | Nacos2.X | 14000 | 稳定 | 20% |
由此可见,Nacos2.0确实对性能有较大的提升,新用户建议直接全部采用Nacos2.0,老用户建议先升级Server端,然后在逐步升级客户端释放红利。最后从整个压测视角的监控,来直观的感受一下不同版本在不同阶段的性能表现: